搜索
位置导航: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201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获奖人情况综述

来源: 时间:2011-11-16

        我国科技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热情期盼201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获奖人名单,今天颁奖大会揭晓。共51人获奖,其中,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名,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5名,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5名。通观今年获奖人的情况,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成就奖令人感到豪迈;二是进步奖给人信心和力量;三是创新奖让人看到希望和未来。获奖人综合分析如下:
        一、获奖人基本情况
        51位获奖人中,男士47人,占92.2%,女士4人,占7.8%。
        平均年龄52.7岁,比去年平均年龄55.5岁降低了近3岁。最高年龄75岁,最低年龄42岁。从年龄段分析,40至50岁的获奖人有27人,占53%;50至60岁的获奖人有17人,占33.3%;60至70岁的获奖人有5人,占9.8%;70岁以上的获奖人有2人,占3.9%。
        获奖人的学历情况,获博士学位41人,占80.4%;获硕士学位6人,占11.8%;获学士学位4人,占7.8%。
        获奖人的职称情况,教授21人,研究员2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人,主任医师3人。获奖人全部为正高级职称。
        院士9人,占17.6%,非院士42人,占82.4%
        汉族47人,占92.2%,少数民族4人,占7.8%,其中朝鲜族1人,彝族1人,白族2人。
        内地获奖人48人,占94.1%,香港特别行政区获奖人3人,占5.9%。
        二、获奖人特点
        1. 成就奖获奖人突出。今年成就奖获奖人是我国从事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杨学军教授。多年来,他瞄准前沿,奋力攻关,继承和发扬了计算机软件并行编译系统优化算法和并行处理前沿领域多项原理和方法,以理论创新引领结构体系创新,在我国自主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的困难条件下,通过中央处理器(CPU)与图形处理器(GPU)相结合,用GPU作为商用流处理器,创造性地构建了异构融合并行体系结构,成功破解了千万亿次以上级计算机系统规模、成本、功耗、可靠性、计算与效率优化等复杂技术难题。他主持研制完成的“天河”一号A,该系统于同年11月在Top500超级计算机中排名世界第一。
        他还在可扩展共享存储体系结构与超64位高精度算术运算等方面取得了当前国际最高水平的技术成果,实现了数千量级处理器规模下的可扩展共享存储结构,使我国核模拟等领域战略计算能力并肩于世界领先水平。
        他先后担任6个国家重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总设计师,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及其在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领域的应用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祖国争气又争光,令人感到振奋和自豪。
 
        2. 获奖人学术水平再攀新高
        今年51位获奖人中,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51人,是100%;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有41人,占80.4%。这是近年来的最高水平。前几年获奖人的学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是90%,其中国际领先占70%。而今年获奖人的学术水平10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领先占80.4%。以前衡量学术水平还有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这一档,今年已经不见了,说明我国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在迅猛提高,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
        (1)基础理论研究从追踪模仿到独立研究有建树。南京大学朱永元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将准周期结构引入光学超晶格中,提出了多重准相位匹配的概念和直接产生高次谐波的理论,设计了准周期光学超晶格,实现了高效激光三倍频。他还首次提出声学超晶格的概念,通过实验研究,现已成功开发出实用产品;厦门大学郑兰荪教授,自创合成方法,在原子团簇科学研究中合成出一系列C60及其衍生物的化合物和一系列具有高对称性的类富勒烯结构的高核金属簇合物;上海交通大学颜德岳教授,多年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他在超支化聚合物可控聚合方面提出了不等活性双组份合成思想,设计了6种新的合成途径,制备了10多种超支化聚合物,突破了长期以来分子自组装研究在尺度方面的限制。
        (2)应用研究成果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郭剑波高级工程师,自主研究开发,攻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了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可控串联补偿工程。他还将自己创立的输电系统可靠性理论与方法,成功应用于三峡输电系统规划与设计中,解决了三峡电力电量消纳和电站送出系统可靠性评价等问题;太原科技大学黄庆学教授长期从事轧钢设备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针对中厚板轧制生产过程中的三大主体设备即大型轧机、大型矫正机及大型剪切机进行自主研发,实现了创新设计和研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取代了进口。研究成果已在宝钢、太重等30余家企业推广应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3.知识产权战略喜获丰收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学会用知识产权保护其科研创新成果,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今年51位获奖人共拥有授权发明专利624项,人均12.2项。比去年人均8.8项多了3.4项,这是不小的进步。其中创新奖15名获奖人共拥授权发明专利394项,人均26.3项,创下历史新高,是名副其实的创新奖。特别值得提到是创性奖获奖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谢在库高级工程师,在芳烃和烯烃催化技术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取得了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18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5项。在芳烃和烯烃催化技术领域建立起专利战略布局,取得了绝对控制和领先优势,为我国科研人员树立了榜样。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科研人员的拼搏精神,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4.获奖科学家年龄结构进入最佳稳定合理状态
        从今年获奖人年龄结构来看,更趋年轻化,更趋合理和稳定状态。今年获奖人平均年龄是52.7岁,比去年平均年龄55.5岁降低了近3岁,比前年平均年龄61.9岁降低了9.2岁。一年比一年年轻,但今年的平均年龄52.7岁已进入最佳的平均年龄。从获奖人年龄段分析来看,40—50岁获奖人有27人,占53%,已突破50%,进入50%—60%的合理阶段,因为40—50岁年龄段的人,思想活跃,创造力迸发,而且有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是创新研发出成果的高产期;50—60岁获奖人有17人,占33.3%,现阶段是合理的,随着科研队伍的发展,这一年龄段的获奖人可能占30%,今年60岁以上的获奖人有7人,占13.7%,今后的发展趋势在10%以下。可喜的是今年40—60岁的获奖人有44人,占86.3%,进入了绝对获奖主体的态势,非院士42人,占82.4%,也是获奖的主体。这种获奖主体态势反映出我国科研队伍年龄梯队日趋合理,科研中坚力量强大。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断拼搏和积累,我国科研领域已进入出成果阶段,只要我们不折腾,这样坚持下去,再过10年,20年,科技强国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5.医学领域获奖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
        今年医学领域有6位获奖人,他们不仅医德高尚,而且医术高超。仝小林教授是广安门中医医院的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他将《内经》“脾瘅”理论用于糖尿病研究,创新性提出开郁清热基本治法,使糖尿病治疗较传统治疗方法取得显著疗效,并开启中药大剂量用药治疗疑难危重症的新篇章;石炳毅教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的主任医师,他开创了单中心实施肝、肾、心、肺、小肠、胰腺和多器官联合移植的世界纪录,建立排斥反应早期预警体系等多项创新性诊疗标准,显著提高肾移植存活率;乔杰教授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主任,是一位女医生,她长期关注女性生殖健康,开展了大量与生殖调控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针对卵、胚胎及性腺冷冻技术进行研究和多项技术改良,诞生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例“三冻”试管婴儿,并长期追踪随访试管婴儿子代健康,为我国目前8000万对不孕大军带来了福音;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温浩教授,是一位汉族医生,他长期扎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危害我国西北地区牲畜和牧民健康的包虫病进行开拓性研究,在包虫病诊疗、根治手术、预防及发病机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其治疗包虫病方案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颖浩教授长期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和研究工作,在泌尿系统结石微创治疗、下尿路及男科疾病诊疗技术、前列腺癌早诊及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等方面均有诸多创新,并为国内外同行认可。
        6.战略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在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任务。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今年获奖人的成果集中体现上述国家意志,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节能环保:如香港大学任咏华教授的科研成果,为发展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固态照明、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范畴奠定了基础;
        ——新一代信息技术:国防科技大学杨学军教授研制的“天河”一号A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在全球高性能超级计算机500强性能测试中,名列世界第一;浙江大学吴朝辉教授研制的语义网格平台、金融证劵电子商务用大型基础平台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平台,为国际公认且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生物: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杨锐教授发明了迄今弹性模量最低的钛合金,与人体具有优异的力学和生物相容性,是目前最好的骨替代合金;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教授培育成功的我国北方超级杂交稻;四川农业大学荣廷昭教授培育成功的高产、高抗病、高配合力的玉米;青海大学农林学院杜德志教授针对高海拔和低海拔两类地区,分别培育成功特早熟、高产“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偲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海洋生物资源发掘及其功能活性物质利用技术的研究,取得多项国际领先成果;
        ——高端装备制造: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康熊研究员对我国铁路既有线路的提速和高速铁路的研发做出贡献;太原科技大学黄庆学教授对中厚钢板轧制生产线的三大主体设备,即大型轧机、大型矫正机和大型剪切机进行自主研发,创新设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制出新的三大主体设备,取代进口,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广州珠江钢铁有限公司毛新平高级工程师研发了薄规格热轧钢板成套制造技术,以薄规格热轧钢板替代冷轧钢板,指明了热轧产品新的发展方向,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杨锐研究员在钛合金粉末冶金领域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他在国际上率先突破了钛铝涡轮叶片精密铸造技术;重庆大学王家序教授发明了用计算机自适应优化控制工程复合材料精密成形数字制造设备,产品合格率100%,提高生产效率350%,节约用电78%,节省原材料36%左右;
        ——新能源: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金红光研究员发现了太阳能热化学发电新规律,研制了国际首套中低温太阳能吸收-反应器,发明了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互补发电系统;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郭剑波高级工程师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控串联补偿装置,为提高线路输送容量、降低单位输电容量造价,提高系统稳定性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
        ——新材料: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李树深研究员提出多项新理论,取得多项新成果,为我国半导体器件和技术做出重大贡献;北京化工大学张立群教授发明了制造热塑性硫化橡胶新工艺方法、成套设备和配方。发明了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新方法;
        7.区域创新促进老少边地区经济发展
        油菜是青海省最重要的种植产业,但青海地区海拔高,生长期短,必须有适宜的油菜良种。以往的品种不但产量低,而且不耐油菜菌核病,对人体营养有障碍的油酸、芥酸含量高。青海大学农林学院杜德志教授扎根边远青海,针对高海拔和低海拔两类农区,分别选育成功特早熟、高产“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以及耐菌核病、高产的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成为我国青海、甘肃、黑龙江、新疆、内蒙等北方春油菜产区的主栽品种,累计增收约20亿元;我国新疆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沙漠戈壁一望无际,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一直制约着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邓铭江高级工程师主持完成“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重点工程布局综合研究”和“沙漠、严寒地区长距离供水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等课题,为新疆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偲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海洋生物资源发掘及其功能活性物质利用技术的研究,他鉴定发表热带海洋生物中新化合物139个,筛选有重要用途的生物活性化合物93个。创新了热带海洋软体动物功能蛋白肽的关键利用技术,开发了5类新产品,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每年10亿元,带动了清洁安全海洋生物新的主导产业的发展。
        8.少数民族获奖人成绩优秀
        今年获奖人中有4位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获奖人较多的一年,而且个个优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金红光博士,是朝鲜族研究员,他突破传统热力循环定理,建立了燃料化学能梯级利用和CO2 捕集能耗最小原理,形成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理论,并已在实践中应用。他还发现了太阳能热化学发电新规律,研制了国际首套中低温太阳能吸收反应器,发明了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互补发电系统等,获得美国、日本和中国发明专利20多项。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李文昌博士,是白族高级工程师,他扎根云南,潜心研究“三江”地区地质结构,提出了“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在外国公司勘查后放弃的地区,发现了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用他的理论,还发现了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在该地区实现了有色金属找矿的重大突破,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另一位白族青年高立志博士,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他抢救性收集了2000多份野生稻活体种质,构建了代表我国不同生态地理分布约4000多个个体的DNA库,为我国野生稻原生境保护体系建设与稻种资源的进一步收集保存做出了贡献。他还利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手段,在国际前沿重要科学问题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
        彝族博士彭金辉,是昆明理工大学的教授,他立足云南,扎根边疆,长期从事微波冶金装备和关键技术研究,他首次实现了微波冶金工业装备的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发明了多项微波冶金新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核废料和稀有金属废渣的高效清洁化处理,获授权发明专利55项,取得了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9.香港地区获奖人成绩优秀
        今年获奖人中有3位获奖人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自2007年以来,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获奖人扩大到香港地区,每年只有一至两名获奖人,今年有3位香港科学家同时获奖,确实让人高兴,而且是不同学科领域的。香港大学任咏华教授,是一位优秀的女性化学家,她在配位化学、有机金属化学、超分子化学和光化学领域进行了创新性研究,灵活运用分子设计和合成手段,创造出各种新颖发光金属配合物和金属簇,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香港科技大学张明杰教授,在蛋白质科学和神经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国际公认十分活跃的高产中年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教授,是一位医学家,他长期致力于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在国际上率先证实治疗幽门螺干菌感染后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使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从26%降低至3%。他还带领亚太地区15个国家对大肠癌的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和早期诊断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该成果荣获美国防癌基金会的桂冠奖。
        10.国防科技战线人才济济
        今年51位获奖人中有9位来自国防战线和国防工业领域的优秀科学家,占17.6%,是历年最高的。他们默默无闻,奋力拼搏,辛勤耕耘在祖国国防战线上。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苏毅,已是70岁高龄的研究员,他长期在高能激光技术领域一线从事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为我国激光武器研制做出重大贡献。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邱爱慈,也一位70岁女性科学家,她四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高功率电磁脉冲技术领域,为我国战略核武器科研实验和高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王巍研究员,是一位年轻的导航制导与控制领域惯性技术专家,他研制的高精度长寿命光纤陀螺仪已应用在我国神舟七号飞船上,他研制的导弹武器制导用光纤陀螺技术也首次成功应用于导弹型号研制,并通过战术武器飞行考核。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研究院汪玉研究员,是我国海军舰船系统工程领域学科带头人,他系统开拓我国舰船抗冲击技术新领域,研制出我国首艘作战实验平台,为我国海军装备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毛明研究员,是中国兵器首席专家,他研制的我国新一代步兵战车,是当今世界上火力最猛、水陆机动性最好、防护性优良、综合性能最优的战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他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的我国最新式主战坦克,其信息力、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陆军尤其是数字化精锐部队的综合作战效能。
        今年获奖人的特点确实突出,特点又有交叉融合,有的获奖人同时具备几个特点,看了确实让人高兴。他们的科研成果个个优秀,而且各个学科领域齐头并进,在此不能一一列举,实感遗憾。从获奖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祖国科研战线的实力,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基金评选委员会秘书长助理邓大为供稿)

京ICP备16040231号-5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
本网站支持Microsoft IE6.0以上浏览器,建议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