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位置导航: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何梁何利基金2006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评选综述

来源: 时间:2007-06-15

       何梁何利奖基金2006年度科技奖的评选工作于9月15日结束,将在11月15日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向社会公布评选结果。何梁何利基金自1994年成立以来,已进行了12届颁奖,共有623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23位杰出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600位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有人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年年这样评选,今年是否还能评出优秀的科学家?当我翻开今年获奖人的简介,他们的骄人业绩令人折服,他们无愧于当今我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的佼佼者。

       今年是何梁何利基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一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调整了奖励结构,完善了评价标准,改进了运行机制,增设了“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今年评选委员最终评选结果是:“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奖人39名,“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人20名。下面将重点介绍今年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9位科学家的情况。

      一、获奖人基本情况

      今年进步奖获奖人都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作出突出成绩的杰出科技人才,他们是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科学家、生命科学家、农学家、医学家、药学家以及从事技术、工程和国防研究的技术科学家。他们的平均年龄是65.9岁,最高年龄89岁,最小年龄43岁,以往历届平均年龄是68.8岁,去年是平均年龄最小的一届为64.9岁,今年是相对较年轻的一届获奖人。获奖人中男性34人,占87.2%,女性5人,占12.8%,今年是女性科学家获奖比例最高的一年,去年是10.6%,以往历届平均比例是6%。获奖人中中科院院士18人,占46.2%,工程院院士10人,占25.6%,非两院院士11人,占28.2%,也是相对较高的一年,历年非两院院士获奖人所占比例是25%,去年最高是占36.2%。

      二、获奖人特点

      1、获奖科学家的总体水平较高

     今年获奖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水平基本在国际先进以上,据初步统计,其中科研成果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的占56.4%,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如许祖彦院士在激光技术研究方面,一直站在国际前沿,研究并发明了多波长光参量激光器,首次实现多波长激光的宽调谐,并在国际上首次突破高效率和高功率技术,使BBO-OPO产品化。实现红光激光输出超过20瓦,蓝光激光输出超过6瓦,属国际领先水平。熊有伦院士在机器人操作方面研究颇深,在国际上首次设计出具有偏置连杆结构的换刀机械手,具有独创性,换刀动作灵活、准确、可靠,居国际领先水平。张杰院士在X射线激光和“快点火”激光核聚变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有6项为国际上首次发现,确立了他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和权威性。另外在生命科学和医学药学等领域还有诸多国际领先成果。

      2、获奖人覆盖的专业领域较广

      今年获奖科学家除古生物学和考古学外,覆盖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各领域获奖人较均衡,体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科技人才辈出的大好形势。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人才断档的无奈局面已得到彻底扭转。科技与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科技人才长江后浪推前浪,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的空前繁荣局面。

      3、女性科学家获奖比例较高

      今年39位获奖人中有5位是女性,占12.8%,是历年女性科学家获奖比例最高的一年,说明我国女性半边天的作用已逐渐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她们不仅是贤妻良母,还是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体育明星、企业家或社会活动家。

      王恩多院士,早年从师邹承鲁、王应睐等大家,多年潜心研究“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她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和好评。陈香美和侯凡凡是两位战斗在医疗战线上的女豪杰,她们在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和临床防治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研究成果属国际领先水平。李恒英女士,是我国防治麻风病的领衔人物之一,她是世界卫生组织麻风病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如今已是85岁高龄,仍然战斗在防治麻风病的一线。她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解决了麻风病早发现、早治疗的难题,得到国际同行专家和WHO官员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与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对麻风菌及疾病易感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张懿院士则是我国资源循环利用—工业污染源头防治工程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提出了资源再生循环与废弃物无害化技术耦合的污染防治路线,建立了系列新技术和优秀示范工程。并率先由工业污染末端治理转向清洁工艺与源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作出多项国际领先成果,同时她还是我国循环经济规划的主要专家。

       4、少数民族获奖人较多而且优秀

       上面提到的陈香美女士,不仅是获奖科学家中的女性杰出代表,而且还是少数民族获奖人的代表,她是朝鲜族,而且出生在朝鲜咸镜北道清津市,是地地道道的朝鲜人,但她现在是中国籍。李相荣研究员也是朝鲜族,他是我国著名的运载火箭和航天工程专家,参加了我国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以及载人飞船的部分论证工作,并任长征四号乙火箭的总设计师,连续8次发射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吴天一院士是新疆塔吉克族人,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赴青藏工作,潜心研究高原医学40多年,创建了我国第一所高原医学研究所,他所创建的慢性高原病量化诊断系统被选定为国际标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作为铁道部青藏铁路生理研究组组长,为修建青藏铁路的11万筑路大军做卫生保障,创造了四年零死亡的奇迹.

       5、医学医药奖获奖人成绩较突出

        我国西药研制一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处于跟在别人后面的仿制阶段.陈芬儿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他发明了d-生物素的不对称全合成生产新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条不对称催化d-生物素生产线,打破了外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并获中国5项专利授权.另外他还发明了消炎镇痛药双氯芬酸钠的合成新工艺,经济效益和专利授权双丰收.嵇汝运院士长期致力于源自天然产物的新药研究,研制成功了抗疟新药蒿甲醚,其疗效显著优于青蒿素,且可制成针剂用于凶险型疟疾的抢救,成为我国国际影响最大的首创新药之一.他指导研究生在国际上首次合成成功消旋石杉碱甲,其核心合成路线至今被国内外同行沿用,石杉碱甲是治疗老年痴呆药物的有效成分.他还创制了抗菌一类新药安妥沙星,Ⅲ期临床将于2006年底完成,这将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新药.张伯礼院士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专家,是我国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在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创立了以中药组分配伍优化设计研制现代中药新模式和技术,他研制成功的复方丹参方,治疗心绞痛疗效显著,堪称中药现代化的一大典范.另外他在中药防治血管性痴呆和中风病的治疗等方面有新的建树和贡献.王成琪教授是一位传奇医生,他13岁参军,参加过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救治了千万名伤员。解放后考入重庆第七军医大学,至今他已是74岁的高龄,仍然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他创建了全军骨科研究所,成为我国著名的显微外科专家.他完成的断肢和断指再植已达9803例,10329指,成功率96.3%.足指移植再造拇手指1944例,成功率99.8%.他还创造了微小血管缝合方法,突破了国际上最细微小血管的缝合记录,使小儿断肢和断指再植成功率达92.8%,为此,他荣立一等功3次。其他领域获奖人的业绩也很突出,在此不能一一列举。通过获奖人的科研成果,折射出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同时也再次证明科技人才是国际竞争的核心,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根本。
(评选委员会办公室邓大为同志供稿)

京ICP备16040231号-5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
本网站支持Microsoft IE6.0以上浏览器,建议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