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梁何利基金2006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评选综述
来源: 时间:2007-06-15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的评选是2006年度基金的新亮点,是基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产物。基金积12年评选经验,力图顺应时代的要求,伴随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旋律,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基金评选委员会根据捐款人代表的意愿,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调整了奖励结构,完善了评价标准,改进了运行机制,增设了“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今年首次评选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人20名,从他们身上映射出时代的夺目光辉和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
一、获奖人基本情况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分设三个奖项,一是青年创新奖,二是产业创新奖,三是区域创新奖。今年评出的20位获奖人中,有7位获“青年创新奖”,有8位获“产业创新奖”,有5位获“区域创新奖”。 他们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作出了突出喜人的创新成果,他们专业技术领域涉及到:农学、农田水利、水产养殖、预防兽医学、家畜传染病学、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化工、化学工程、药物化学、机械、汽车制造、交通运输、电子技术、纺织技术和环境工程等。获奖人平均年龄为52.9岁,最高年龄77岁,最小年龄37岁。获奖人中,男性18人,占90%,女性2人,占10%。获奖人中,工程院院士2人,占10%,非两院院士18人,占90%。获奖人所在地域覆盖了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获奖人特点
1、获奖人平均年龄大幅下降
过去12届年来获奖人的平均年龄是68.8岁,今年“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为52.9岁,年轻了15.9岁,比进步奖最年轻一届的平均年龄(64.9岁)还年轻了12岁。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获奖人年龄偏大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同时也较好地回归了捐款人的奖励初衷,使基金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2、非两院院士获奖人比例明显提高
在基金进步奖获奖人中两院院士获奖比例多年来居高不下,平均占75%,非两院院士获奖人占25%,最高年份占到36.2%,而今年创新奖获奖人中非两院院士获奖人比例一跃上升到90%,说明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大有人在,他们深深扎根在科研和生产一线的沃土中,盛开着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3、自主创新特点突出
从今年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的评选结果来看,确实体现了科技创新特点,不仅获奖人科研成果水平高,而且体现了自主创新精神和自主知识产权意识。据初步统计,20位获奖人所创建的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所获专利是245项,平均每人12.3项。 “产业创新奖”得主张全兴教授个人独获专利24项,“区域创新奖”得主罗仁全总工程师个人独获专利21项,他们不仅获得中国专利,还获得国外专利权,如“青年创新奖”得主武平博士个人获4项美国专利。
4、青年创新出人才
今年获得青年创新奖的7名同志,都是4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具有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最年轻的是37岁的陈化兰博士、研究员,她是今年获得创新奖的两位女性之一。她在国际上首个研制成功H5N1禽流感灭活疫苗,采用“反向基因操作”新技术路线,突破了H5高致病力禽流感灭活疫苗研制重大技术瓶颈,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她发表禽流感研究相关论文100余篇,获得禽流感疫苗新兽药证书4个,申请发明专利9项。谭天伟教授是我国生物化工领域的后起之秀,今年42岁,他成功开发了从青霉素废菌丝体中提取麦角固醇、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的新工艺,并实现了工业化,使该项技术为国际领先水平。他建立了酵母发酵的平台技术,使谷胱甘肽的发酵水平为国内外最高。他还开发了酶法合成生物柴油新工艺,目前正在建设国内外最大酶法生物柴油万吨级工业装置。他先后获得5项发明专利,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及子项目6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以及部委和横向课题24项。武平博士是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CEO兼总裁,是留学生归国创业的成功典范。2003年他率领团队,自主开发成功了亚洲首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SM/GPRS手机核心芯片,使中国首次拥有了手机全套核心技术,打破了欧美大公司的技术垄断。随后又成功开发了3G中国标准世界首颗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为中国3G的发展和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成为我国手机芯片行业的领军人物,取得多项国内外专利。手机芯片供应国内外客户和厂商35家,在美国硅谷、北京、深圳设有分支机构,已拥有员工500多人。
5、产业创新出效益
科技创新不是口号,不是摆花架子,也不是做表面文章,最终是要形成生产力,以创新产品进入市场,取得市场回报。这样才能服务社会,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今年获得产业创新奖的8位获奖者,他们的事迹就说明了这一点。王农跃博士现任上海圣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多年来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成功开发了橡胶防老剂中间体RT培司、防老剂4020、防老剂4010NA等合成工艺和关键设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规模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打破了国外产品长期垄断我国高端防老剂市场的局面,产品国内市场覆盖率95%,50%以上的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国内拥有10项发明专利授权,同时在美国、欧洲专利局、印度、日本、韩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等国申请了专利。年销售收入10.02亿,利税1.6亿。李一奎教授现任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长期从事生物制药研究,他主持研发成功了“鲜人参王浆”、“镇脑宁”胶囊、“东宝甘泰”片及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甘舒霖”等系列产品。特别是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系列产品的研制,完全是自主开发,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并申报了国际专利。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系列产品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我国人胰岛素的空白,而且还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第三个能生产和销售人胰岛素的国家。已累计实现工业产值51亿元,销售收入45亿元,上缴税金8.2亿元。雷霁霖院士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学家和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建立了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和增殖技术体系,提出了“跨洋引种”和“走冷温型良种养殖之路”的发展模式,1992年首先将欧洲良种大菱鲆引进我国,经7年攻关,自主创新突破了育苗技术难关,创建了符合国情的工厂化养殖模式,使大菱鲆工厂化养殖迅速发展成为我国主要海水养殖大产业之一,近5年累计创产值70多亿元,对沿海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6、区域创新换天地
区域创新奖是科技创新奖亮点中的亮点,原来在科技进步奖的评选中,每次都要强调向老少边地区倾斜,但是在优中选优的原则下,边远地区的科技人员往往落选,因为地区之间确实存在差别,但并不是他们不优秀,并不是他们贡献不大,是因为我们的奖励结构有问题,我们的评价标准还不够全面和完善,这也是国家奖多年未解决的问题。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改革评选工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决心调整奖励结构,为在边远贫困地区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设奖,为作出突出创新成果的青年人设奖,为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作出贡献,并创造出著名民族品牌的科技人员设奖。这就是我们设立科技创新奖的初衷。
郑学勤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天然橡胶和热带作物科学家,50多年来扎根海南,从事天然橡胶和热带作物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由他全过程主持的橡胶选育种国家攻关项目,经过35年的努力,已使我国培育的橡胶优良品种,总产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抗风、抗寒指标双超国际水平,使橡胶种植突破北纬13度以北的“禁区”,产胶量提高2-3倍,累计创利税53亿元。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对我国天然橡胶的封锁和禁运。“十五”期间由他主持的国家863项目“热带特异生物资源无核荔枝配套研究开发”,成功解决了砧木嫁接成活率低的难题,产品远销欧盟市场,打出中国水果品牌,在国际上极具竞争力,促进了海南热带作物特色经济的发展。罗仁全先生现任新疆第三机床厂总工程师,他自学成才,带领课题组攻关,首次提出抽油机调径变矩节能新理论,并运用该理论先后设计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抽油机三大系列31个品种,获得中国专利19项,美国专利2项。产品在新疆地区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并远销国外,创造产值20.5亿元,上交税金1.7亿元,创外汇600万美元,累计节约电费6.8亿元。为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田军仓博士,现为宁夏大学教授,20多年来,扎根宁夏,放弃沿海地区优厚待遇的工作,潜心研究节水灌溉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工作,为宁夏地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研究解决了黄河高含沙水的微灌堵塞问题,发明了“高含沙水排渗过滤装置”,实现了分流渗滤与排沙相结合的非全流过滤,为解决高含沙水微灌这一世界难题开辟了一条新途经,目前已在宁夏黄灌区推广应用。他研究并提出适合宁夏盐碱地水稻的最佳节水灌溉技术,并验证了该技术在西北盐碱化地区的适应性。优选出适合该技术的最佳耐旱水稻品种及节水灌溉制度和水肥耦合优化利用模式,实现了宁夏引黄灌区大幅度节水和优质水稻产业化,累计节水11亿方,增收节支1978.6万元。为解决宁夏人民吃菜难的问题,田军仓教授还主持完成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温室蔬菜滴灌技术研究与示范”,节水53%,节肥30%,节药40%,省工45%,亩增产值3000元,推广温室面积10万多亩,增收节支总额19389万元,促进了宁夏地区温室蔬菜产业化,效益巨大。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人个个优秀,他们的事迹件件突出,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他们的业绩充分说明了“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的设立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引擎,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杠杆。
(评选委员会办公室邓大为同志供稿)